据《光明日报》报道,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从读者最基本的借还需求入手实行通借通还服务,以省、市、县联合服务的形式打破公共图书馆服务边界、提升图书馆基础服务效能。目前,浙江在国内率先实现省内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区之间纸质图书通借通还服务。
图书馆集结了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了大量图书资料,为公众提供了公共阅读的地方,是文化惠民的重要阵地。当前,网络阅读盛行,许多人在电脑上阅读,拿着手机随时随地阅读。在网上“听”书很流行,纸质书和电子书需要用眼睛,“听”书只用耳朵,也可了解书的内容,这也是读书的一种方式。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习惯于阅读纸质书,喜欢阅读纸质书,认为需要反复阅读、深度思考的内容还是阅读纸质书比较方便。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是一个地区的文化标志,是当地文化资源比较集中的地方,向公众提供免费借阅图书在内的文化服务。地方不同,图书资源不一样。我们有这样一种印象,地市级图书馆图书比县级图书馆要丰富,省级图书馆图书比地市级图书馆要丰富。不同地区图书馆之间是分离的,一个身处地级市、拥有地级市借阅证的人只能在当地图书馆借阅图书,而不能借阅省级图书馆的图书。不同级别图书馆之间也没有还书业务。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打破了图书馆之间、地区之间的信息壁垒,形成全省图书馆一张网,实现了图书资源共建共享,省内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地区之间纸质图书实现了通借通还。身处县级和地级市的读者,可以借阅到省级图书馆的图书,大大扩展了借阅的范围,可供借阅的图书资源丰富了,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浙江省整合全省文献资源上线运营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把全省的文献资源最大限度地整合起来,提升了图书馆服务效能,解决了图书馆资源不均衡、基层群众借书难、基层图书资源偏少的问题,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公共图书馆的图书,借阅范围广了,借阅次数多了,图书要义被更多的人领悟和传播,图书的价值增大了。图书,放在那儿不动是“死”的、沉睡的资源,不断被人借阅,流动快起来,图书资源就“活”了。图书借阅次数越多,实现的价值就越大。
通借通还,“活”了图书资源,方便了广大读者。
(扈美荣)